警惕!进入高发季,已有人中招!处理不当很危险

发布日期:2024-04-19 04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34

清明假期

不少小伙伴会选择

外出踏青、赏花

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

然而这时候

各种虫子也进入活跃期

尤其是每年“惹祸”的蜱虫

↓↓

如果大家外出活动时

突然在身体上

发现一个“黑痣”般的小虫子

千万要小心

一旦处理不当

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

七旬老人突然耳朵痛

蜱虫头部已经钻进皮肤

吴奶奶(化名)家住浙江诸暨,今年70多岁,有时会去山上逛逛,干点农活。前两天,吴奶奶突然感觉自己的耳朵很痛。邻居帮忙查看后,发现吴奶奶的耳朵背部有一个黑色的“小圆粒”。有邻居猜测,“这会不会是蜱虫?”

于是,吴奶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当地一所卫生院就诊。外科医生陈侠巍检查后,诊断其为蜱虫叮咬,而且蜱虫头部已经钻进皮肤。随后陈医生用工具取出了蜱虫并消毒。

经治疗,吴奶奶已无大碍,目前还在观察期内。

男子踏青被蜱虫叮咬

医生提醒:不能“硬拔”

近日,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皮肤科主任王简,在门诊收治了一例蜱虫叮咬病例。

患者周先生(化姓)到山里踏青,回家后感觉右腿腿肚子外侧发痒,仔细一看,皮肤上有个小黑点,有头有爪子,还在微微动弹。他试着用镊子拔,却怎样都拔不下来,这才赶到医院处理。

到医院时,虫子因为吸饱了血,身体变得圆鼓鼓的。医生使用麻药让虫子麻痹后,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皮肤上取出来,再对伤口进行消毒冲洗和消炎处理。

“幸亏患者没有自己直接拔掉虫子!”王简介绍。

什么是蜱虫?

蜱,又名蜱虫,也叫草扒子、狗鳖、草别子、牛虱……在草地、森林等野外环境多见,也多存在于城市的大型公园等。

虽然被称为“虫”,但它不是昆虫,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,是蜘蛛的“亲戚”。

它往往喜欢叮咬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一些皮肤比较薄、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。

蜱虫吸血之前的体形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,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……

蜱虫有多“毒”

蜱虫体内能携带80多种病毒、10多种细菌、20多种立克次氏体、30多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,蜱虫被比作传播病原体的“潘多拉魔盒”。

叮咬人的蜱虫若没有携带病原体,一般只是引起皮肤炎症等轻微症状。

乍一看像小黑点

若是被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,能传播森林脑炎、莱姆病、新疆出血热、Q热、蜱传斑疹伤寒、野兔热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、巴尔通体感染等疾病。

●如何躲避蜱虫?

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,防止蜱从缝隙钻入;

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;

不穿凉鞋,有效防护足部;

不在草地、树木上晾晒衣物,防止蜱附着。

●被叮咬后怎么办?

千万不要徒手硬拽,更不要“暴力”拍打,以防它的头部残留在人体内。

正确的做法是: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,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,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,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。

注意:如果蜱虫深入皮肤,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。

如有这些症状及时就医

北京疾控提醒,如果被蜱叮咬后(或在植被茂密的丘陵、山区、公园等地户外活动后)1个月内,出现了如下症状:

●发热,体温超过38℃,特别是有高热不退的表现;

●出现头痛、易疲劳、肌肉酸痛或关节痛等表现;

●出现皮疹,特别是逐渐扩大的圆环状皮疹;

●血常规监测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下降,特别是进行性下降;

请及时到传染病医院或者医院感染科就诊,并告知医生你的户外活动史或蜱虫叮咬史。

除了蜱虫

隐翅虫、螨虫、恙虫……

各种虫子应如何防范?

↓↓

清明假期

户外活动

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!

(综合自北京日报、北京疾控、央视新闻、健康广东、广州日报、人民日报等)